首页 北国之晨文集 下章
傍晚去看海
 (一)

 夏天来的时候,我习惯在傍晚早早吃了饭,骑着摩托就去了海边。

 把沙比喻成棉花,也不知对不对,反正⽩⽩的,很松软。夜⾊慢慢的浓了的时候,海风感觉大了。

 人也多起来了。那是很不好的,因为有了“华灯”有了“羊⾁串”有了大马路,有了“车马喧”有了“酒⾁臭”…人声鼎沸…莫名的躁动起来。

 风筝会减躁的。我一坐在沙滩上,就喜看风筝,许多许多的风筝在天上飞…有时,有个女孩跑过来,对我说“你把我风筝线挡了…”我笑地起来,帮她理线子,…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…

 前几天,晚上月儿特别圆,而且云不多,因此在空中很明朗,照在海面上会是什么情景…海上的月影的暗金⾊的,长长的,因为海风吹了,波光粼粼。一片宁静。是涨嘲的时候,进出小港的大大小小船儿很多,因此也有很多明灭闪烁的船灯了,很细,也很神秘的。

 ‮机飞‬的起落时,那机上的三⾊灯,也很抢月儿的眼的…至少时而轮船和‮机飞‬的声音抵消了我心中的美感了…

 海边的朋友说,现在这里沙没以前⼲净了,有时有垃圾袋不合适宜地飞起…以前海边的有许多树林很多沙丘,许多小孩就背着大人在这里玩,从沙丘‮端顶‬纷纷滑下,很刺的,大人知道会骂的,因为总会有危险存在罢…至少是找不到了刚才埋在哪里的鞋了。

 晚上的海⽔,用脚一划,就会有一道弧形的光,蓝蓝的。不知道是不是含了什么物质。

 …总之很神秘的。

 (二)

 “松间沙路净无泥

 萧萧暮雨子规啼”

 --苏东坡《浣溪沙》

 海防林…是叫海防林吧,非常茂盛的,当地叫木⿇⻩,是常绿针叶树,善于在沙地扎,而且抗风能力很強的。

 在小时候,成群结队的孩子背着大箩筐,跑到林间“爬秋”--“秋”的大意是枯树叶树枝。所谓“爬”就是用一种特制的、类似于耙子的竹制品,在林地里收集“秋”以供家用燃料。这任务多半是由孩子们来完成的。

 孩子们的笑声回在林间,他们似乎更像在玩耍和打闹。调⽪的孩子敢溜出哥哥姐姐的视野,跑出树林去玩“刺惊险”的滚沙丘。于是大孩子就在“簌簌”林风中,讲了林中的神秘故事,大抵是茂密的树林里“鬼气人”之类的,讲得眼神离,听得⽑骨悚然,小的们就乖了,再不敢有意掉队…

 奇怪的是,印象中的“秋”似乎永远也“爬”不尽…

 傍晚时分,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竟像了一颗颗夕,成群结队的背着盛満“秋”的大箩筐回家,是多么美的一道风景啊。

 林间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地上铺着“秋”似厚厚的一层绵垫,海边的人平静地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恩赐。

 现在…海边的树林少了,酒楼多了。沙丘没了,海堤⾼了。喧嚣替代了宁静,游客留下的各⾊的塑料袋,会突然挣脫细软的⽩沙,随着海风四处游

 (三)

 不上课时,海边的孩子们热闹起来了。

 呼唤上一大帮,到了湖边。这里的湖,实际上是介于河流与大海间的⽔泊,纵横错,极为宽阔,⽔流已缓,⽔质清绿人。因为是淡⽔与海⽔的汇处,所以鱼虾贝类丰富。

 海边的孩子是善泳的,自不待言。

 训练游泳新手的方法也是有特⾊的。经常同伴们使个眼神,七手八脚,抓住一人,按下头部,任其扑腾…所以,那帮孩子泅⽔是极好的。

 这多半不会发生危险的。就是有一次玩笑开大了。

 …如此按下首级后,同伴们见他很会“扑腾”就来劲了…不觉得,那孩子沉了下去,同伴们慌了手脚,纷纷游到湖泊里,四下里找。终于,不觅其踪。

 一个孩子开始有了哭腔:“小牛哥--”

 场面终于失控了。他们哭啊…在岸边,对着绿⽔、对着青草狂哭…

 ⽇过中天,他们哭饿了。回家的路上,谁也没吭声。

 终于要路过那孩子的家了…他们不噤惊的狂叫起来,那孩子竟捧着大海碗,走出来,蹲在门口猛吃午饭…原来,小牛哥硬是憋着气,泅到了家门口。

 海边的孩子是善泳的。

 涨嘲时分,海边的孩子纷纷跳进大海,着阵阵涌上来的风浪,他们笑的往里冲,四肢快的舒展着。

 那颗颗⽩⽩的小臋,映着⽇光,在海浪中时沉时浮。

 “浪里⽩条”…真的是“浪里⽩条”呀。任由那细⽩而汹涌的浪花,托起,淹没,涤尽…

 他们是真正的海的儿子!

 啊,一只只‮望渴‬回归大海的在小海⻳啊…  m.uCcxS.cOM
上章 北国之晨文集 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