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,那难以忘怀的庭院
庭院里植物的绿,叶和花的香,它的

润,它的清凉,养眼,无不令人心旷神怡,垂涎三尺;它的承载,它的担当,又有些不堪回首,不愿提起,没办法,它又时不时地向脑海涌来。
⽩天,邻居的大爷大娘、大哥大嫂们,各自忙各自家里的活计,难得空闲,大多是利用大清早或吃完晚饭、天还没黑的空当儿,大大方方的在外面喊一声“大哥,串个门”“


啊,进来吧。”遂推开那扇用铁钉订了数次,用铁丝

了数次,一推就吱吱嘎嘎响的木门,过来看看逛逛,以放松一天劳作的的艰辛。他们走在畦背上,嬉戏似的游逛,有时还用手摸一摸植物的叶子,嘴咂着:真不错,真漂亮。远处,篱笆墙的

隙里还不时地露着一排小眼睛,他们没有大人那样的资格,能打⼊內部,但是他们的视野已经到了,他们要靠这仅有的空间,对这院子做着全景似的扫描。透过

隙,小孩子们的影子在绿⾊的植物上晃悠,神秘又可爱。大人走近了,他们像是有人指挥似的“呕”的一声,受到惊吓的鸟似的散开了,跑远了,植物上的黑影不见了“登、登、登”细碎而幼稚的脚步声听得很真切,那震颤在脚下能感觉到,像是活波的小虫子在脚心作

。
院子里的绿,最耀眼的是树的枝杈和顺着架往上爬的带着长长的蔓的植物。那颗桃树已经好几年了,为了多结果,舍不得剪枝,用木桩支撑起了结着鲜亮桃子的庞大的枝杈。“这样桃树会累死的”邻居李大爷有着多年经营桃园的经验“树木也和人一样,能挑八百斤,你让他挑一千金,哪成?”“是的,它太累了”⽗亲的脸⾊有些惭愧的样子。摸着那桃枝:“是呀,已经订好了,明年就剪枝。”⽗亲这样敷衍着,年年这样说,年年都没有剪。在那贫瘠的年代,桃子卖了,是家庭的一笔收⼊,换回柴米油盐,苦了这树,生在贫苦人家,受到家的拖累,承载的太多,太累了。风中,那沉重的枝带起那支撑的木桩摇摇晃晃,吱吱呀呀,像是负重的沧桑老妪。
几架⻩瓜,刚搭好架已有十几天了,嫰绿的的枝蔓顺从的向⾼处伸展,每长⾼一段,就用兰草系在竹竿搭的架上,怕伤了蔓,掉了纽儿。在蔓的最下面,已经有了带着⻩花和细刺的可以摘下卖钱的瓜。⽗亲说这两年⻩瓜种子很贵,这个不摘,留种用。在说这时,显示着痛下决心的样子。“留这一个瓜种,一颗秧子上面就不结其他瓜了”“要浇⽔施肥,就结一个种瓜”⽗亲念叨着,好像是无奈。⽗亲的盘算尽管这个种吃了一颗秧的营养,但是与买种比较还是合适的。看着这青涩的瓜又有一些心爱,像是看着自已的孩子慢慢走向成

。向下俯视,矮一些的植物,耝的,细的,叶窄的,叶寛的,各有各的姿态,各有各的风景,有一点是肯定的,他们没有吃闲饭的,都是为农家人的生计而生长着。就连畦背上偷偷长着的苋菜,拔了,还可以喂猪。
庭院是农家的依靠,家里希望它生出财富,生出平常过⽇子的花销。尽管本不能使人富⾜,但那年月,生产队的分值极低,让⽇子过的好一点是农家人的希望,人们对于庭院的打理,仿佛是在悄悄地做着细⽔长流的储蓄。那比平地凸出的土埝,隔成的一块块长方形的畦田,正是打开着的储蓄存折的扉页,那不断生长的可以增殖的绿⾊生物,是储蓄存折上密密⿇⿇、⾊彩斑斓的数字,有如我的家人,⽗亲、我及其他家庭成员,他们没⽇没夜的为这庭院施肥浇⽔,他们是在⼲什么?这般艰辛卖力的庄稼人,不正是这存折上数字的书写者吗?这书写绝非是有空余休息时间保证、穿着亮丽、风雨吹打不着的行银店员那般悠闲、那般惬意。
院子里的作物都是是要喝⽔的,一畦畦生长着的⻩瓜是一天也离不开⽔的,那年大旱⽗亲为挑⽔途中滑倒摔折了腿。⻩瓜摘下来,卖了好价钱,才算有是有了收⼊。那是一个天还没亮的早晨,听到外面的门响了一下“谁”我猛翻⾝,只见⽗亲手持俩个砖头和一条草绳消失在夜幕中。那时农村没有专业市场,街口道路的边沿就可用于摆摊。⽗亲是趁早在离街口最近的地方,选最佳位置,将草绳用两块砖头庒住,这块地方就是自己摆摊的区域。有了这条绳别人来的再早也让开,谁占得早是谁的。为了占到有利地形,卖个好价,多卖一些,⽗亲每天起得总是那样早。每天的收⼊不多,纸票很少,零星的硬币居多,到家里结账时从筐里杂物间努力地寻找,聚到一起,总是听到哗啦啦散碎的响声。这以闪着银光的镰刀、磨得有些薄了的扁担、风吹雨淋变得有些发暗发灰的柳筐为笔,以从清瘦⾝躯浸出的⾎和汗为墨,在庭院贫瘠土地的这页页存折上写着的可怜的所得,⽗亲总是这样说:“只要活着就有希望”⽗亲没有厌烦,也未放弃,一年又一年,一天又一天的坚持着、书写着。
m.UCc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