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淡然
闻听艾山,如原始般,自然、质朴。心,便有了向往,希望亲自体会一下流⽔潺潺的韵味。
当我怀着一颗求证的心接近艾山的时候,远远望去,云雾缥缈的山尖,如天边的仙岛,朦朦胧胧的罩着一⾝轻纱,是昔⽇的西施,在溪⽔边摆动臂弯,浣着薄纱么?
“看,两峰之间象断桥一样的地方,传说是⽩⽑女就在那个地方躲蔵,时间长了,山里的雪霜涂満了她的乌发,就变成了⽩⽑女了。”
同事的话,渲染了艾山的神秘,来不及追寻来源,我的目光业已与那一片葱郁纠

在一起了。
站在艾山脚下,极目搜寻,青砖黑瓦,石道蜿蜒,一排排的槐树挂満雪⽩的花蕊,风过,甜甜的清香夹着叶子独有的绿盈盈的涩香潜⼊心底。迫不急待地摘一片审视,洁⽩的瓣花

部只一点⻩⾊,弯弯的暗红叶蒂托着瓣花,似一盛⾐舞动的女子,娇柔、倩巧,让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想描绘她。
走在狭长的青石道,耳边潺潺的流⽔温柔了两岸岩石几许的棱角。⽔不多,从山上跌跌撞撞,紧贴着青石的肌肤缓缓流淌。⽔是碧清的,不用凝目,就可见⽔底的不知名的细小生物,他们掀动着短短的尾巴将⽔动搅成细细的波晕。浮动的青苔叶子,也不甘寂寞地晃动着⽔纹,将至清的⽔衬成了绿⾊。几缕枝条垂下,浸在⽔中,引得小生物们绕着枝梢追逐、嘻戏。一切都象走⼊了画家的⽔墨世界,分不清哪是画,哪是景了。忽然想起一句词来:“池上碧苔三四点,叶底⻩鹂一两声”也许词作者当时的所处的景致与此时的艾山有着异曲同工的

叉点吧。
顺着路前行,路的两旁摆満了四四方方的木箱子,淡⻩的藌蜂扇动着透明的羽翼,成群结队地书写着艾山最灵动的诗行。头戴有着宽大圆檐帽子的看峰人,低着头,忙碌地收藌。偶尔抬起头,用平淡的目光扫过我们,丝毫没有怪我们清扰了艾山静静流动的空气。一只藌蜂突然停在了我的额上,本来对这个有着针尖一样尾翼的小东西就有一种天生的畏惧,此刻它的停靠更加让我慌了手脚,想抬手将它赶走,一边的看峰人阻止了我:“不要动它,对于藌蜂来说,只要没有危险,它会自己飞走的。你一动,它会认为你要伤害它,就会反击。并且它会因此失去生命。”
静立着,心也平稳下来。藌蜂绕着我的前额飞了几圈,展翅而去。我长长地吁了口气:世间竟有如此让人敬佩的生物,它们倾尽生命来悍卫自己的生存。
随着石路前行,树越来越密,品种越来越多。路两边的枝桠,伸长了手臂相互搀扶,形成了一道葱郁的自然屏障。走在下面,每一个⽑孔都舒展着,浸透着一种秋季的清凉。伴着山路的深⼊,山势越来越陡峭,依着山势的起伏,路也弯弯曲曲地盘旋而上。融⼊山的怀抱,倾听山的声音,所有的梦想都伴着山风的呼啸实真起来。那沙沙的叶子,青青的果实,都在低低地诉说着艾山的静谧而悠然的生活态度。山,是満⾜的,官运亨通着自己的一方热土与安宁,⽇复一⽇,年复一年,感受着无争的那份淡然。让我们这一群来自营营小利的人们汗颜曾经的浮躁,曾经的污浊,曾经的唯利。
终于站在艾山最⾼点。府视“层林尽染绿雾浓”一切都呈现一种虚幻的

蒙当中。将双手拢起放在

间,向着远方呼喊:“艾山,你好吗?我来了…”声音顺着山风走过的痕迹波散开来,一圈一圈,有的回应着,有的被艾山接受了,放在

口上。闭上眼睛,静静地伸开手臂,捕捉着艾山的脫俗,心,渐渐地感动了。⾝上浸染的⽔泥建筑里的喧闹,在纯净的空气里变薄了,变淡了,直至消失。原来內心中望渴已久的逸然近在咫尺。那触手可摘的回归就隐在了內心最底处,在清扫浮躁的积尘后,那份洁净就占据了整个的空间,再也挥之不去了。
在回城的汽车上,颠簸着的留恋,细藤般

绕着我的目光,在不断的回眸中,时间的脚步碾过了汽车的浮尘,静静地流淌着…
m.uCC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