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“吃豆腐”说开去
民间有句俗语,称占女人便宜为“吃⾖腐”这个说词本⾝的谴责成分是比较轻的,带着点戏谑的意味,也有着“秀⾊可餐”的联想。且不管这种行为是否无良,单说那比喻,能将⾖腐与美⾊相提并论,即可见⾖腐之味美。
国中是最早种植大⾖的家国,《诗经·采菽》有“采菽采菽,筐之筥之”句,这个“菽”就是⾖类的总称;且须用筐(筥,音jǚ“圆筐”)来盛,可见种植已成规模,这也为⾖腐的发明奠定了基础。⾖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,据《本草纲目·⾕部·⾖腐》载:“⾖腐之法,始于汉淮南王刘安。”而实际上,两汉时,淮河流域已使用石制⽔磨,人们种⾖、磨⾖、煮⾖,以“沉淀法”制成⾖腐,却被那名人刘安给抢了功劳。
⾖腐味美价廉,营养丰富,老少咸宜,因而常有诗文称颂;鲁迅笔下的“⾖腐西施”这一人物形象,更成了⾖腐的品牌代言人,还有那⿇婆、王致和等人,却因了⾖腐而中外驰名,都是占了⾖腐的便宜,吃了⾖腐的“⾖腐”
当然,⾖腐成就美名并不仅仅依赖于传播的力量,更是因其內在的品质。由于大⾖富含蛋⽩质、脂肪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以及丰富的钙、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,药食兼用,所以赢得了“软⻩金”之名,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。据说,国中的⾖腐菜品有数千种之多,单就⾖腐制品来说,除常见的⽔⾖腐、⼲⾖腐(千张,也叫“⾖腐⽪儿”)、嫰⾖腐、老⾖腐、⾖⼲子、⾖腐脑等,还有南⾖腐、北⾖腐、板⾖腐、圆⾖腐、冻⾖腐、包子⾖腐等分别,而臭⾖腐、⾖腐啂、⾖腐⼲、⽑⾖腐等发酵制品,也都是人见人爱的家常副食。
虽然我向来以“食⾁动物”自居,却还是抵挡不了⾖腐的

惑,尤其是在读到有关⾖腐的一些诗文和典故时,竟忍不住馋涎

滴,露出饕餮之徒的本来面目了。从书中得知,⾖腐又有许多别称,如《尔雅》中的“戎菽”、陆游《建南诗稿》中的“黎祁”、王志坚《表异录》中的“菽啂”等,名称甚怪,多是因嫌“⾖腐”之名不够雅致,自作主张地改换了称呼;也有的是因其形状、口感或价格而言,如称其为“甘脂”、“无骨⾁”、“蛋⽩⾁”等。而《清异录》记载的“小宰羊”这一别称,更是莫名其妙,但细细想来,大概是因为⾖腐虽无⾁的价格却有⾁的价值,或者是因为它的鲜嫰程度能与羊⾁相媲美吧。
这二十年走下来,竟也吃过许多⾖腐,不管是“⿇婆⾖腐”“淮扬⾖腐”还是“铁板⾖腐”“家常⾖腐”虽然总还是没能吃出个⾁味儿来,却更比⾁味香鲜难舍。在印象中,河南的⾖腐要数光山孙铁铺乡的最好,而在河南之外,安徽的八公山⾖腐、湖北的⻩州⾖腐、福建的上杭⾖腐等,尚未有机缘去吃上一回,常常因此而陷⼊大巨的遗憾之中。
2004。12。5
M.ucC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