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
⽗亲姓潘,村中很多人却都叫他老tan(

平),我把它理解作“瘫”和“贪”“瘫”是很软弱,爬不起来的样子;“贪”自是说
⽗亲的贪心不⾜。
⽗亲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⽗亲,


带着这个“拖油瓶”嫁给了小村桩里的一个“流浪汉”方圆里的几个村子里,都没有亲戚。甚至找不到一个同样姓氏的人。
虽说是和平年代,地主已经推翻,可村中那股默认的家族势力还是静静地生长着。独姓人是少见的,当然,这样一来,生活中的许多事情,就不像正常人家那样顺利。什么都得靠自己;什么时候,都只能想着只有自己,不能跟别人家斗。所以,记忆里,⽗亲最多的话就是“亏就亏吧,忍着点就过去了。”所以不管对还是错,⽗亲对村里人总是笑呵呵的,和和气气的。既便有时真是觉得⽗亲错了,当面上大家也都笑笑地,无所谓的样子,至多背底里说些闲言碎语。偶尔传到了⽗亲耳里,或有时说时就正着个面,⽗亲也是装聋作哑。长此以往,到也和别人家相安无事。
⽗亲没有上过学,一个真正的睁眼瞎。平时底,沉默寡言,木讷无趣——聚所有最普通老百姓的诸多特点于一⾝。偶尔,他竟也是暴躁如雷——一个“犟”字了得。特别是对待孩子们的时候。受到的惩罚也简直骇人听闻,比《霸王别姬》里小石头的师傅还尖刻得多。最不“听话”的大儿子最是领教非凡,一次放学回家晚了,问到时不好好答话,支支吾吾,二话不说“一,二,三”还不说实话,拖出去就往门前的桃树上一绑,密⿇密

的鞭子跟着下来。谁都甭想劝阻。再一次,儿子将买练习本子的二角钱买冰

吃了,没说的,跪玻璃片一个小时…因而,记忆中的⽗亲还是蛮横无理的。
兴许真是吃多了不识字的苦,⽗亲把孩子们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。要求也是苛刻无比,严格要求的同时,又提出奖励措施:考在全班第一、二的,一律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,或是过年新⾐服(那时候,一家人过年时节才有机会换新⾐服,也不是全部人都有),或是给几⽑孩子们早已奢望不已零钱。
⽗亲向来节俭,为了孩子们,更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。每次出远门去“搞副业”都将所得的钱齐齐地

给⺟亲收好了,留给孩子们上学用。从不会像别人那样给家里头买点什么⽔果、糖果呀什么的,或是给自己买双新鞋、⾐帽什么的。甚至,连⽪带也舍不得买

,就用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黑胶⽪带。
特别是那年考我上中专,他送我去昆明。学校环境不好,没有多余住宿,加之宿舍中我去的最晚,只有一个上

,不方便两个人挤着睡。我再三要求一起睡,无果。⽗亲说去外面看看,听别人说不远处有家小旅店。半夜醒来,要上厕所,见有个黑影倚着椅子睡着了,那不是⽗亲是谁!吃饭时候,他只要了一个猪⾎炒⾖腐,五角钱,说是庒庒尘。
为了省钱四十来块的路费,跟家里约好,学期结束前时不回家,钱不够时,写信回去。基本上都是信一发出去,不几天钱跟着上来。致于家里人怎么样,无从得知。只有一次意外,小弟歪歪斜斜的来了一封信,说了一件事:
“⽗亲割麦时咳嗽咳出⾎来,都没有及时上医院去看,后来几天里实在忍不住了才说要去县医院做个检查看看,是妈还有我跟着去的,可到了那里一问要初检就要好几十块,弄不好可能上百,转⾝就出来了。只对妈说想吃

冰

,妈依言一块钱买支给他,吃完就说病好了。我不相信冰

能医病!本来妈说千万别告诉你这事,可我觉得还是告诉你一声好,希望你在上面好好读书。”
读完小弟的信的时候,我好想一下子回家去看看,可一想见了面又能怎么样呢?
好不容易,我中专毕业了。赶上了“家国计划內招生”末班车的我,并没有马上分到工作。好不容易通过“双选会”进了一家化工厂,也是不尽如意。而大部份中学同学都已收到了某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⽗亲就说是他无用,是他耽误了我的明媚前程,要是初中毕业那年,他不一再坚持不让我上⾼中的话,凭我的学习成绩,稳稳当当的大生学。我不说什么,当时奇迹般地从村小考到有“险保柜”美誉的县中一的我,再到从初进中一不起眼的⽑小子,到得人人敬之的尖子生,确是被看好上⾼中考名牌大学…可是,果真那样的话,家里拿什么让我去上学呢?
…
很多时候,我埋怨⽗亲,感觉他什么都不是,什么都不会,而没能给我形同富家了弟一掷千金好处;很多时候,我责备⽗亲,我甚至在别人问起他的时候,刻意为他隐瞒,而没有给我了如书香门第的绚丽光环;很多时候,我鄙视⽗亲,因为他是城市中的肓流,没素质没文化,耝言俚语地破坏着城市文明的恬静,而没能叫我犹如面对一座绝顶大山般的屏鼻止息…可是,这个时候,我想念⽗亲,就像回味梦幻般的童年一样,至真至诚。
因为,我长大了。
M.Ucc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