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灶、年俗及其他
早晨醒来,躺在

上留恋热被窝不想起来,有朋友给我信短,告诉我今天是小年,要给我拜年。还真是,不知不觉就到年底了,感叹流年似⽔,岁月无痕。
农历十二月二十三⽇,民间称为过小年,是祭祀灶君的节⽇。
翻阅典籍,关于灶君其人,说法甚多。流传最广的,是道教《经说》里,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

老⺟“管人住宅。十二时辰,善知人间之事。每月朔旦,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,录其轻重,夜半奏上天曹,定其簿书”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,又有灶君


之说。在不同的地区里,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,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。
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。《论语》中,有“与其媚舆奥,宁媚与灶”之句,到了先秦时期,祭灶更是位列“五祀”之一(五祀为祀灶、门、行、户、中雷五神。中雷即土神。另一说为门、井、户、灶、中雷;或说是行、井、户、灶、中雷)。祭灶时要设立神主,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。要陈列鼎俎,设置笾⾖,

尸等等,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。
古人祭灶的⽇期,历来说法不一,有正月、四月、五月、八月、十二月等等。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,神灵之数⾼达万千之多,礼多神不怪,凡人一概敬之。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,易记易行的缘故,或者是为了减轻⽟帝的工作量吧,不知从何时起,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,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,并约定俗成在腊月二十三⽇。
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在爆竹声声香烟缭绕中被

回后,就一直留在家中,以保护和监察一家,倒也耐住寂寞,只到腊月二十三⽇,灶王爷便起驾升天,向⽟帝述职,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行为,⽟皇大帝在认真听灶王爷汇报后,决定新的一年给这家人的吉凶祸福,因此,对诚惶诚恐的凡人来说,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关系重大。以前在乡下给人写舂联,总是要写“上天奏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这样的句子,希望灶爷


上西天,好话多讲。
⽟帝也真是不易啊,天下多少家庭,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轮着向老人家汇报,老人家听完汇报还要斟酌回复,工作之辛苦可想而知,不知⽟帝⾝边有多少秘书?
过年一般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。家乡有民谣:“二十三,要祭灶,老头对着老妈笑,老妈问他笑什么,老头说,快活的⽇子要来到。”生活贫困的年代,舂节是一年中最有口福的好⽇子,在外辛苦的人回到家里,和家人团聚,穿新⾐戴新帽,走亲访友,吃吃喝喝,说说笑笑,其乐融融。
关于腊月二十三,留在我记忆里的,似乎只有我六岁时挨⽗亲的一顿“暴揍”⽗亲喜

喝酒,他的理论是教会孩子喝酒,这样老了以后,去孩子家里就有酒喝。我从五岁起就是酒中“小糊涂仙”了,那晚⽗亲让我陪他喝酒,记不起什么原因,我偏偏不从,⽗亲盛怒之下,便将我

到墙角,然后将他的巨掌轻轻落在我的⾝上。这是我唯一一次被⽗亲打骂,居然是因为我不愿喝酒。后来无数的⽇子里,我和⽗亲沉默相对,各自品味生活的苦酒,很有点⽇本北海道民歌“北国之舂”的意境。
按照习俗,过完二十三,就要正式预办过年了。记忆中妇女们⽩天推磨碾米,发面蒸馍,做⾖腐泡⾖芽,晚上一灯如⾖,为家人赶

新⾐新帽新鞋,男人们南街北集看行情,买东西,娃娃要花炮、媳妇要新⾐,灶爷、门神、香表、烧纸、红纸、猪⾁、菜蔬、调料等,样样不可或缺,腊月的集市于是格外火爆,商贾云集,货物如山,一街两行,⽔怈不通;摊店叫卖声不绝于耳,讨价还价声噪噪切切。赶集者男男女女,熙熙攘攘,肩背褡裢,手提包包,臂挎笼筐,东询西问,东挑西拣,各买所需,脚步匆匆,直至⽇沉西海,还有

易进行。最终囊中空空如也,开始感叹过年如过关。好在现在生活条件还了,生活节奏加快了,年的意识变淡了,再也不会那么辛劳。
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,是“

舂⽇”也叫“扫尘⽇”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,北方称“扫房”南方叫“掸尘”也是⼲⼲净净

新舂的意思,大江南北,千家万户,无需上级发文行政⼲预或号召,都会在这段时间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城市是卫生城市,家庭是卫生家庭,个人是卫生个人,让老外感叹国中人原来这么⼲净整洁!
外物的尘埃可以洒扫,思想呢?是不是也该扫一扫灵魂里的尘埃?
过年的意识在渐渐淡化,但我还是盼望着过年,因为看相的说我舂天到来时,好运就来了。
愿天下好人都好运!
m.uCC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