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中的“酒”
初雪前夜,忽然很想饮酒,独酌无趣,便发信短给一位诗人朋友:“晚来天

雪,更饮一杯无?”友随即相应。于是把盏相

,既驱了寒气,又添了兴致,微醺中竟有了几许“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”的况味。
读书时学发酵,有酿酒一课,方知酒从何来;读曹

《短歌行》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句,更深信“有饭不尽,委之空桑,郁结成味,久蓄气芳,本出于代,不由奇方”的“杜康造酒”说,后来又读李⽩《月下独酌·其二》:“天若不爱酒,酒星不在天”言称天有酒旗星,竟有“上天造酒说”;还有“猿猴造酒说”明清文人的诗文和笔记中对此都有记载:“山中多猿,善采百花酿酒”;而《吕氏舂秋》载“仪狄作酒”却认为是大禹时代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术。
酒的起源在各种典籍中说法不一,在我看来,除“上天造酒说”是文学艺术渲染的结果外,其余三种都有理论和事实

据。酒是由⾕物或果类发酵而得,无论是猴是人,都有可能发现⾕物、果类自然发酵后生成酒浆这一自然现象。这里的杜康和仪狄,应该同神农氏、燧人氏一样,是一个虚指的人物,而酿酒之术的发明,当是人类共同智慧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。然众说纷纭,成就美文,也是酒的妙处了。
酒能健⾝,更能助兴,所以深受人们喜爱。自古以来,因酒而成的诗文、典故数不胜数,《史记·殷本纪》载商纣“以酒为池”“作长夜之饮”成就了一代暴君的恶名;魏武帝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的感叹则表露了一代枭雄不为人知的忧伤。李⽩“月下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”句,是在言述一个伟大诗人的怀才不遇;而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一句则将其豁达

襟和浪漫主义情怀展露无遗。其“斗酒诗百篇”的美名令人神往,酒后⼊⽔揽月而亡则令人神伤。而杜甫“多食⽩酒牛⾁,腹

而死”则将一个诗人落魄潦倒的影子悬在了时空之上,令人叹惋不已。《诗经》中“十月获稻、为此舂酒”是丰收的喜悦;孟浩然“开轩面敞圃,把酒话桑⿇”则揭开了一幅农家风情画卷,而陆游“莫笑农家腊家浑”却刻画了农人淳朴、好客的美好

情。就连那生于富家、风流成

的唐伯虎,也有“桃花仙人种桃树,摘来桃花换酒钱”的雅致和超脫。这一切,当归酒之功。
酒不仅能助文人雅兴,更能添志士豪情。女中豪杰秋瑾,甘愿赴死以醒唤人众良知,其《对酒》诗云:“不惜千金买宝刀,貂裘换酒也堪豪”既展示了一代女杰报国之心,亦有意以酒言其渴慕自由和解放的心志。而辛弃疾驰骋疆场“醉里挑灯看剑”正因其“无穷⾝外事,一醉都休”的豪迈与超脫,才能抛开俗务,屡立战功。
刘伶颂酒是名士风流,陶潜持觞是隐者脾

;“李⽩“一饮三百杯”是狂放,苏轼“把酒问青天”是豪情。一生寡

的周总理也有“名甲天下,茅台争光”之赞,并爱之有加。正因了酒与文字这丝缕相牵的关系,才会因酒成文,因文颂酒,成就了华中酒文化之美名。
2004。12。3
m.uCcxS.cOM